時代力量

誰在傷害孩子?不是陌生人,而是最熟悉的人!揭露台灣兒虐現況(下)

想讓你知道

剴剴被保母虐死,讓我們感到巨大的悲傷與憤怒。我們希望告訴你,台灣近年兒童虐待的通報件數、成案件數、受害年齡層與施虐者身分,以及施虐背後的家庭與制度性因素,同時比較 WHO 與 UNICEF 的全球數據,檢視台灣保護兒少機制上的落差與不足。我們希望建立一個共識,兒虐不是無法撼動的悲劇,而是可以預防、改變的問題。

家庭裡的暴力,遠比我們想像更常見

根據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2023 年兒童及少年保護個案統計資料,施虐者的身分別,以(養)父母占比最高,達 54.9 %。,顯示無論是親生或養育關係,父母在兒虐案件中,佔有超過一半的顯著比例。

其他施虐者身分依序為其他親屬(3.8%)、同居人(3.8%)、(外)祖父母(2.9%)、手足(2.8%)等。整體而言,親屬類施虐者占64.4%,家庭內部是兒童受虐的主要場域,施虐者大多是孩子生活中最親密的人。

以年齡來看,施虐者以 30 至 39 歲以及 40 至 49 歲為大宗,每年分別都有三千多件兒虐成案。這兩個年齡層是照顧兒少最主要的年齡層,也是家庭育兒壓力最重的時期。當育兒支援不足、經濟壓力大、親職知能缺乏與情緒管理能力薄弱時,就容易轉化為暴力行為。

若能早期介入高風險家庭、建立支持系統,或許可以有效預防施虐事件的發生。

全球都在防治兒虐,台灣可以怎麼做?

兒虐不是台灣特有的問題,而是一個遍佈全球、跨越文化的嚴峻挑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4 年發布的報告,每年全球有超過 10 億名兒童,曾遭受某種形式的暴力,包括身體虐待、性侵害、心理暴力以及疏忽照顧(註 1 )。這個數字非常驚人,等於地球上有一半的兒童,無聲地遭受各種不當對待。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亦指出,全球約 1/4 的女孩與 1/13 的男孩,在童年時期曾遭受性侵害,近四百萬名五歲以下的兒童,經常在家中經歷身心懲罰,例如羞辱、貶低、掌摑或長期忽視(註 2 )。這些現象在各國皆有發生,但處理的積極度與制度成熟度卻大不相同。

社工忙到爆、資源跟不上:台灣的兒保系統正在超載

一天  335  件通報、每人 40 案的社工壓力,還能接得住多少孩子?

從全球數據來看,台灣的兒少保護通報體系雖已建立,但現行制度在實務上仍面臨不少挑戰。例如,案件處理流程冗長、跨單位合作不足、第一線社工人力嚴重不足等。

然而,現行的社工人力早已不堪負荷。根據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的分析,各縣市的兒少保護社工普遍面臨每人負責數十件、甚至接近百件個案的高壓狀態,遠高於國際建議每人每月處理 15 至 20 件個案的標準。此種高負載的情況,早已超出專業服務所能維持的品質範圍。

除此之外,社工職場環境也十分需要被改善。許多基層社工指出,案件內容高度情緒性,加上外界壓力與低薪問題,導致流動率高、經驗傳承困難,對保護體系形成結構性壓力。

為何悲劇一再重演?
我們的兒少保護制度,哪裡出了問題?

剴剴的名字,我們都不該忘記。他的離去不只是家庭的悲痛,更是一場制度性失靈的警鐘。許多人問:為什麼一個應該受到保護的孩子,會在層層制度中被漏接?答案是我們的兒童保護體系裡,仍存在著許多尚未修補的結構性漏洞。

多重破洞,讓孩子落入危機

首先,是安置與出養制度的監管失靈。當一名孩子被判定需脫離原生家庭後,往往會被安置在寄養家庭、機構或保母體系中。然而,這些安置體系多數透過層層外包,由不同單位各自負責,但缺乏統一監督,導致監管責任不明、風險預警失效,像剴剴這樣的孩子,可能在無聲無息中受苦多年。

再來,是托育監管的明顯不足。現行保母制度中,對保母資格的審查與日常監督過於寬鬆,且許多托育空間並未裝設監視器或未被妥善管理,一旦有虐待情事發生,往往「沒有畫面、沒有證據」,孩子只能默默承受,而社政單位也難以介入。

更大的問題在於兒少業務長期分散。托育歸衛福部社家署、兒少保護部分則又由地方社會局處理,學校與醫療單位也有其各自通報機制,導致不同縣市與單位「各自為政」,制度斷點重重,沒有人能真正負起「從頭到尾接住孩子」的責任。

想真正守住孩子,制度必須升級

如果不希望再有下一個剴剴,就必須正視這些問題,並推動具體改革:

  • 修《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要求跨機關系統資料能夠串聯,讓教育、醫療、社政資訊整合,確保任何高風險訊號都不被忽略。
  • 制定《托育專法》:針對保母制度進行系統性管理,包括強化資格審查、定期訪視,並強制雲端儲存托育監視器畫面,讓「虐童沒有畫面」成為歷史。
  • 修《社會救助法》:降低中低收入戶的申請門檻,讓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也能獲得妥善支持,不因貧困而失去基本照顧。
  • 建立中央層級的兒少專責機關:統一整合過往分散在地方與不同部會的兒童政策,真正「給人、給權、給資源」,強化政策執行力。
  • 完善社會安全網:包括增加第一線社工人力、提升待遇、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與專業訓練,讓每一位社工都能成為真正守住孩子的最後一道防線。
我們能做的,不只是悲傷

孩子離開了,但我們還在。真正的哀悼,不是淚水與花束,而是行動。

作為關心兒少權益的公民,我們可以關注立法院的修法進度,要求朝野的立委儘速推動兒少相關法案通過;也可以監督社會安全網的執行,要求政府不只喊口號,而是實際投入資源,讓社工有力、有尊嚴地保護孩子。

讓孩子長大不是靠運氣,而是靠制度與大人的責任

剴剴案不會是例外,為孩子一起建構沒有恐懼的童年

我們不能再用「遺憾」來面對每一個受虐兒童的故事,也不能再以個案為藉口推卸整體體系的責任。兒虐的問題不是偶發事件,而是一連串政策延誤、通報無效、監督失靈與文化縱容所堆疊出的悲劇。

我們需要的,是一次徹底的制度覺醒。從修法、從執行、從教育開始,重建一個真正能接住孩子的社會機制;讓每一位照顧者都明白責任所在,讓每一位第一線工作者都不再孤軍奮戰,讓每一位兒童,都知道這個世界值得信任。

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安全、無暴力的環境中成長,是我們作為大人、作為社會的基本責任。

註譯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4). Child maltreatment – Key fac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hild-maltreatment
  2.  UNICEF. (2024). Global Status Report on Preventing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 Retrieved from https://data.unicef.org/topic/child-protection/violence/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