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7)日,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偕同時代力量決策委員/交通零死亡願景召集人林柏勛、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長陳愷寧,以及下一代人本交通促進會理事長王晉謙召開「通學區別只掛牌!人行設施要完善!」記者會,呼籲政府在通學區應儘快完善行人設施,勿讓交通安全淪為形式號誌。
王婉諭表示,政府喊出交通改革,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但就數據上來看,今年 1 月至 8 月行人死亡統計,仍然有 228 人,相較於去年同期還高,這樣的數據,可以顯見交通部的交通改革並不夠努力。
王婉諭說明,會召開這場記者會,是因看到本(11)月月初臺中近期男童在路口遭撞身亡事件,她表示,同樣為人母親,對於這樣的新聞感到不捨,並強調該路口雖鄰近公園,卻僅設置「閃燈」,缺乏行人友善設施及減速規劃。她指出,臺中市交通局事後補強措施只是亡羊補牢,應在事故發生前就完善設施,避免憾事重演。
王婉諭強調,今年五月,總統公布了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交通部也在今年修正「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增加了通學區的標示。交通部的道安網中,同樣也有針對學區的肇事熱點進行統計。她指出,既然都已經統計出肇事熱點,就應要求各地交通局,儘速把肇事熱點的成因解決,而不只是告訴大家這個路口很危險。她呼籲政府,行人安全不能慢,交通部應該要盡快的統整各地的危險路口,列出優先順序,進入改善,避免再有生命逝去。
交通零死亡願景召集人林柏勛強調,對於在高風險路口設置紅綠燈、車輛遵守號誌,是常會有的觀念,但在行人以及其他社會活動頻繁的區域,設置無號誌的行人通行路口可能才是解方之一。對此,他說明,臺灣的號誌設置多僅考量車輛需求,缺乏整體規劃,導致設置目的割裂。他建議高風險地點應設置無號誌行人專用路口,並改善周邊道路設施,以保障行人安全。
針對臺中男童遭撞案件,林柏勛表示,根據新聞報導,交通事故發生當下,男童面對的號誌是閃紅燈、2名肇事駕駛面對的號誌為閃黃燈。男童今天使用了行穿線,代表他對行穿線有信任,有意識的要穿越通過馬路,但是號誌對車輛的約束卻是形同虛設,駕駛未依閃燈減速,最終承擔的還是小生命。
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長陳愷寧續指,目前許多通學區僅掛牌示意,卻未落實周邊整體降速與人車分離設施規劃,速限甚至達50、60公里,完全無法保護學童安全。她以日本為例,汽機車若看到路側有幼童,需要主動降速或駛離路側幾公尺,而在臺灣,卻沒有相關對駕駛的規範,她表示臺灣應設法規要求駕駛在學區主動減速,真正做到人本交通。
陳愷寧強調,上個月交通部通過了「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根據相關計畫,在學區的周圍應該要有更大範圍的「行人友善區」設計,也就是以速限30為原則,設計人車分離的設置,以保護弱勢用路人,而非只有學校門口的馬路掛牌,她同時呼籲臺中市府需通盤檢討。
下一代人本交通促進會理事長王晉謙以自身經驗指出,今年他在台灣全國各地旅遊的途中,經常在路寬極寬的省道公路上看到「通學區起點」的告示牌,看到這牌子他內心憂喜參半,喜是交通部終於開始重視在省道公路上通學區行人安全的問題,憂是這牌子不僅在速限上毫無標準可言,通學區的周遭設計更是沒有任何改變。
王晉謙點出臺灣通學區設置所必須解決的兩大問題:一、無號誌路口行人穿越。二、社區內道路設計必須以行人為優先。同時,他以自身就讀的師大為例,近期師大路施工工程引起許多駕駛人抱怨:「路變窄、停車位減少」,但師大路人行道拓寬的工程,不只是因為近期人本交通理念盛行,更是因為師大路大量的行人早就無法單靠不到兩米的人行道承受,他強調,連臺北市大學校園門口的路都寸步難行,更不用說全國其他地區的國中小,若想真正保護學童生命安全,實際建立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才是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