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風災過後,光復持續進行救災工程。
在本週《午餐大食客》節目中,時代力量主席王婉諭與時事評論員周偉航深入探討災後重建的困境,直指問題核心在於地方政府能量不足、指揮體系混亂,以及資訊整合嚴重缺乏。
王婉諭分享親赴災區的感受時,指出重建速度雖快,但現場仍滿「混亂」的。她強調,從災害發生之初,傅崐萁的卸責大戲,讓地方與中央間陷入政治攻防。不過大批民間超人的進駐,確實有助於災區復原。王婉諭說,目前主要街區的房屋清淤成效相對完整,也高度仰賴國軍不間斷的協助,但高聳的土堆確實仍隨處可見,顯示清運工作仍然負荷巨大。
周偉航則從國土防救機制解析中央角色,指出外界對中央「沒作為」是誤解。他說明,中央依法主責資源,除了整合迅速設立前進協調所,由水利工程專業的經濟部次長賴建信主導,將主要資源和數百台大型機具導向馬鞍溪,緊急搶修堤防、挖深水槽、蓋土堤,以防範二次溢流。這些關鍵的「水利工程」雖然不如志工鏟泥般具備畫面直觀性,卻是避免災害擴大的核心工作。
然而,周偉航與王婉諭皆同意,地方政府在災難初期的無力統籌,是導致現場混亂的關鍵。花蓮縣府將志工分配交由民間團體,導致大量「鏟子超人」在街上遊走,不知道需求點,難以發揮最大效力。
王婉諭進一步指出,目前最迫切的挑戰是資訊整合的斷鏈。從村里層級的災情盤點、每一戶的協助需求,到志工人力與物資的調度,資訊都呈現分散且變化快速的狀態。她呼籲政府應比照民間數位能量,建立國家級的整合式平台,讓志工和物資能被精準調度。
兩人也建議,應透過本次慘痛經驗,學習成功強制撤離經驗,並推動災後組織架構的常態化編制。此外,應利用這波民氣,擴大民防體系的實質運作,並著手建立區域性的防災物資與機動指揮中心儲備庫,以應對未來更趨極端的複合式災害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