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家,哪有國,為什麼居住正義是國安問題?

2025-02-06 17:02

我們想讓您知道,為什麼時代力量如此關注居住正義,這與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乃至於國家社會有什麼關係?
這篇文章將從現狀出發,用數據佐證,邀請您一同來探討攸關國安的居住問題。

居住正義干國安什麼事?

想像一下,兩位青年初出社會,大壯因為家裡有多的房子,不需要付房租、也不需要繳30年的房貸;小壯白手起家,沒日沒夜,邊租房邊存頭期款、買房繳房貸。當小壯60歲,繳完房貸的那天,才趕上大壯22歲時出社會的起跑點。

2024年的台灣,這樣的故事不斷上演,貧富差距、世代不平等,把台灣劃成兩個世界,阻礙了社會團結。最大的兇手,就是房市這台失控列車,從無殼蝸牛運動以來,逐年加劇了臺灣世代不正義與社會不平等,撞毀了青年世代安身立命的未來。

國家最大的職責,就是合理分配資源,讓不同世代、不同出身的人們,擁有平等發展的機會。很遺憾的是,這40年來,面對分配正義、居住正義,不論藍綠執政,國家通通卸責。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如何團結,國家如何向前?

在這篇文章,我們將用歷史資料、數據佐證,讓您了解臺灣的居住問題有多嚴峻,為什麼我們認為,居住不正義,已經成為阻礙社會團結、國家發展的國安問題。

驚悚的現狀

全球罕見的房價所得比

一如大家的體感,還有新聞媒體報導的內容,近年來的房價攀升是不爭的事實。即使經過物價、薪資水準平減校準後,仍有大幅上漲趨勢。為了更清楚、客觀的判斷房價的高低,我們使用「房價所得比」來呈現一個城市的住民,在該城市的薪資中位數、房價中位數下,要用多少年的薪資,才能買下一間房。

首先,我們比較歷年來臺灣各直轄市的房價所得比。臺灣全國的平均水準從9年上下逐漸升高,目前已經達近11年的薪資水準,才能買下一間房。如果將各直轄市的數據單獨拉出來看,臺北市的房價所得比最高,歷年維持在14以上,目前已逼近至17。近來漲幅相對大的城市是桃園市及臺南市,桃園從9提高至12、臺南從7提高至10。

如果只做臺灣的內部比較,尚不足以凸顯臺灣高房價的荒謬程度。我們也對照比較國際數據,會發現臺灣的實質房價上在世界名列前茅,臺北僅次於香港位居第二,臺灣的全國平均也高於各大知名城市,例如倫敦、新加坡。

相對可負擔但年年攀升的租金

對於租屋者來說,租金是主要的住房負擔,再加上高於自有住宅更高的水電瓦斯支出(註一),使得租屋成本年年攀升。從歷年的家庭收支調查,可以一瞥其上漲幅度,自2010年至今,上漲了16%左右。

對照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漲幅,還有飆升的房價,租金的成長幅度,並未超越CPI太多。

在下圖,我們一樣來比較各直轄市的租金所得比,可以發現新北市的租金所得比最高,大約占14%年收入,臺南則相對低為9%左右。

參考租屋指數歷年數據,對照歐盟租屋成本歷年漲幅,臺灣租屋成本相較於房價,還維持在相對合理的範圍(註二)。

租不如買的居住品質

買不起房只好租房,但選擇租房,常常要犧牲屈就於居住環境。相較於自有住宅,租屋環境的好壞不是個人可以控制的,房東、街坊鄰居、公共建設、以及區域劃分,都會影響租屋的居住品質。

我們找出歷年國民生活狀況意向調查,針對周遭居住環境與住宅內部的滿意度調查。從下圖可以發現,近10年以來,大部分臺灣人民對於住屋周遭的環境,不滿意度不減反增,尤其以租屋族群更爲不滿。

如果鏡頭轉至住宅內部,大部分人民對於自家內部的不滿意度,則是持平或些微降低。然而,租屋族的住宅內部環境,並沒有獲得太多改善。可見對於租屋族來說,不論是住宅內部或是外部周遭環境,近年來居住品質都沒有改善,甚至變得更差。

超級囤房客減少,卻有更多人加入小資囤房行列

2024年第一季的住宅存量為937萬戶、家戶數為927萬戶,相較於2014年第一季個別增長12.6%與11.7%,住宅增加速度,較家戶增加得更多更快。住宅供給量看似無虞,但為何房價仍不斷攀升?

囤房不是單一原因。但是囤房除了造成房價攀升,更是房屋市場交易不效率的主因,還因此引發諸多的社會外部成本。

2021年以來,個別家戶持有超過四間以上房屋的比例顯著降低,約從22.51%降低到12.98%。但持有一戶非自住房屋的比例則逐年增加,從75.8%增加到81.73%、整體家戶中持有非自住住家的比例也些微上升,從5.26%增加到6.09%。這表示,仍然有越來越多的住宅集中到擁房者的手上、而非平均分配到全體家戶。

用「個人」歸戶的總數來看的話,也同樣可以看到持有10戶以上非自住住家的超級大戶,人數逐年降低,從2016年的高峰1880人,降低到2024年的1519人。不過,持有1戶或以上的總人數則是大幅增加的,從2015年33萬人增加到2024年56萬人。

200萬間空屋卻容不下需要的人

除了用稅籍歸戶的方式找出非自住囤房,政府也使用低度用電統計,找出實質無人居住的空屋。目前空屋約佔總住宅9%左右。自2014年的囤房稅1.0之後,空屋比例似乎並無顯著下降。

在2023年通過囤房稅2.0後,囤房成本略微提高、並且採用全國歸戶計算(原為縣市歸戶),效果仍待觀察。而且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到時空屋率的降低,也不一定是透過空屋釋出轉讓,得視稅率與水電成本比較而定。實際的囤房問題,仍應以稅籍來觀察較為準確。

除了低度用電計算的空屋數,在2010、2020年的人口及住宅普查,空屋率從19.3%提高到23.3%,相較於以用電來衡量的空屋率來說,多出超過10%。若以2020年的住宅量約900萬戶來說,相當於少算了百萬戶空屋。一般來說,工作人口往都市集中時,部分鄉村地區的空屋率的確會提高,然而,在2020年的普查中,六都的空屋率也高達22%,可見臺灣在需求較高的都市地區,仍有空屋率偏高的問題。

數據灌水充門面?社宅依舊供不應求

房價漲不停、租屋不好租,但政府手上仍有一項調節供給的政策工具,那就是廣建住宅,來照顧中低收入者、年輕人。

2024年總統大選競選期間,各黨多次為社宅數量交鋒。過去幾年,在計算社宅數量時,常常將尚未完工的社宅與「包租代管」算進社宅數字。

例如,2023年年底,政府提到社宅20萬戶即將達標。實際上,這當中有將近一半是包租代管,而且在「直接興建」的社宅中,有3/4是尚未完工、甚至還在規劃中。

因此,若以「實際完工數」計算臺灣社宅比例,總數還不到1%。到2024年10月31日止,既有及完工社宅只有32,084戶,興建、規劃中的有121,815戶(註三);相較於將近900萬戶的住宅存量來說,就算加上規劃中社宅,也僅佔了大約1%。

對照先進國家的社宅佔比,臺灣的社宅比例敬陪末座,僅佔總住宅量的1%。這麼低的比例,當然不足以分配給有需要的人。按照現行法規極度縮水的認定,台灣就有1.5%的低收入戶數。連最基礎的扶貧濟弱都做不到了,要怎麼照顧更多的弱勢族群與青年朋友?

依據人口推估與家庭型態的改變,未來政府是否要持續建設更多社會住宅,當然還有商榷的空間(註四)。然而,政府不能頻頻以財務的成本效益來推遲社宅建設,而是要考慮全體國民福祉。不論是用蓋的社宅,還是用租的包租代管,政府不一定要自建自賃,可以透過更靈活的政策手段,促成更多平價穩定的住宅供給。

想想你我孩子的未來,誰都躲不掉居住不正義

或許你已經躺平,放棄了買房成家立業的夢想,認為房價、囤房、空屋的數據與我無關(註五)。然而,居住正義不是一群「買不起房」的人的抗爭,而是攸關你我的生活穩定、世代正義與國家未來發展的關鍵問題。

一覽太報在2024年所做的青年民調中,青年對於擁有房子的意願是在人生願望清單的前四名,僅次於追求身心健康、生活水準及從事喜愛的工作。然而,青年對於擁有自己的房子這項指標上,是負擔沈重感最重的,甚至高於養育子女。

當高房價、高空屋率、社會住宅嚴重供給不足,在青年世代與弱勢者面前築起了一道高牆,也阻礙了社會凝聚力的發展,傷害了民主政治的根基。

試想一下,如果居住品質低落,每天為了租房、買房憂慮不已,無處安居,那青年世代要怎麼有餘裕參與公共事務,共同打造台灣的未來?

居住正義不是「假清高」,更不是「理想空談」,而是攸關你我每一個人、下一代的生存處境。我們探討了租屋、房價、囤房、社宅等面向,顯示居住問題的嚴峻與急迫性。

那麼,政府與民間目前的努力進度如何?要如何改善現行制度、讓人民安居?歡迎跟我們一起來探討。未來我們也會推出第二篇文章,探究政府與民間的進程,還有哪些改善途徑?歡迎跟我們一起激盪思辨,居住正義改革路上,我們繼續同行。


註一:過去房東為了「管理方便」,將房屋分割為多個小套房出租,為確保用電級距不一致下收費一致,就採用較同一級距更高的電費來計價。
註二:根據歐盟統計,歐盟各國從2010年至今的租金漲幅大約在15%左右。
註三:2024年12月31日為止,完工數為32,984戶,加上興建中、規劃中則新增為180,999戶。
註四:國發會的2070人口推估模型中,臺灣人口將減少至1500萬。
註五:太報在2024年所做的青年民調中,擁有房子還是人生願望清單的第四名,僅次於追求身心健康、生活水準及從事喜愛的工作。然而,擁有房子這件事,卻是青年心中最沈重的負擔。https://www.taisounds.com/special/topic/145

回到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