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6)日,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偕同微聽損關懷聯誼會共同創辦人暨北區召集人何心婕、中華民國聽力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葉文英、台灣聽力語言學會副理事長羅敦信,以及代表台灣耳科醫學會出席的中國醫藥大學副設醫院副院長陳光超,召開「學篩政策要完整,層層接住聽損兒」記者會,呼籲政府儘快制定針對學齡前兒童的全國性的聽力篩檢,才能及早發現聽損兒、及早介入。
王婉諭表示,過去擔任立委時,便曾為單側聽損者的勞動權益發聲;近日,因陸續收到相關陳情,在了解過後發現,只有新生兒聽力篩檢是不足夠的,沒有辦法接住後天性或遲發性的聽力損失兒童,過去也曾有案例因此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而現行的各縣市學齡前聽力篩檢的制度亦不一致。她指出,雖然在出生三個月內進行新篩,可以及早發現聽力問題、及早介入,然而,新篩仍以篩檢出「先天性的聽損」為主。若為暫時性聽損、漸進性聽損、遲發性聽損或後天性聽損,則仍須藉由第二道防護網「學篩」發現。
微聽損關懷聯誼會共同創辦人暨北區召集人何心婕表示,後天聽損的兒童人數或比例目前並沒有任何官方數據可供查詢,聽力保健連署書自十月底發起後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人參與連署。她更分享簽署連署書時聽到的個案,像是孩子在新生兒聽力篩檢時結果是無異,直到後來成長過程中發現,一件事要說很多次孩子才會聽,以及孩子經常跌倒、無法正確辨別聲音來源等問題,後來跑遍大醫院檢查才發現是孩子的聽覺受器較少,後續只能戴助聽器持續刺激聽神經。她強調,如果孩子的聽損早點被發現,一切是否會不同?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副理事長羅敦信指出,學齡前兒童的聽損盛行率顯著高於新生兒階段,主要原因包括遲發性聽力損失與新生兒聽力篩檢後的追蹤與確診不足。全面性的學齡前聽力篩檢有助於補足這一缺口,發現未被診斷的個案。他強調,篩檢是發現聽力問題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後續診斷與介入的基礎。推動普及的篩檢計畫,能為聽損兒童提供早期療育的機會,避免聽力問題衍伸成學習困難。
聽力師公會全聯會葉文英理事長則點出,前端政策性完善、政策與社會支持的重要性,她除了呼籲政府完善政策與資源配置學齡前聽力篩檢應被納入國家政策外,加強全民認知、家長與教育工作者對聽力健康的認知也十分重要。他強調透過推廣聽覺健康教育,可以提升大眾對聽力問題的敏感度,進一步促進早期發現與診斷。
最後,中國醫藥大學副設醫院陳光超副院長表示,他以臨床經驗和各位分享,其實六歲前孩子中耳炎的比例相對高,且很多都是安靜無聲的發生在孩子身上,漿液性中耳炎很可能導致暫時性或永久性的聽損。他指出,台灣有很好的新生兒篩檢制度,篩檢率在世界甚至是名列前茅的。很多先天性的聽損,尤其是及中度的聽損,都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但針對後天中耳炎導致的聽力損失,便需要正規的學齡前兒童聽力檢查,才可能即時發現,層層接住聽損兒。